12月14日、15日,爱游戏官方合作意甲
工會分兩批組織教職工赴桐城開展文化之旅活動,汲取傳統文化智慧,拓展教育工作思路。
大家首先參觀了六尺巷,其建成於清康熙年間,全長100米、寬2米,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詩畫照壁等,因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互相退讓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國鄰裏和諧禮讓的典範。
老師們詳細了解六尺巷的形成、背後的曆史故事和承載的文化價值,親身體會到當地傳承古人智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和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美德。大家還認真學習了以“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為基本內涵、以“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為主要體係、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村民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核心內容的“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
隨後,大家參觀了桐城文廟和桐城博物館。桐城文廟既是元、明、清時期祭孔的禮製性建築群,又是一座學宮,是桐城縣學和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屬“廟學合一”的文教活動場所。桐城博物館占地約15000平方米,既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又是國家三級博物館。博物館藏品11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件,二級文物41件。館內收藏方以智、方苞、姚鼐、張英和張若澄等桐城派名人書畫,獨具地方特色。
老師們感受到,桐城六尺巷、文廟和博物館似乎在講述著桐城、桐城派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大家認為六尺巷雖窄,但蘊藏其中的“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的精神很寬;桐城派優秀文學和教學理念是當今教育工作者的寶貴財富;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教育工作創新的基礎。
在冬日暖陽下,老師們積極地交流,感悟中華“和”文化。大家表示,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靈活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通過“傾聽訴求、辨明是非、勸解疏導、借古喻今、互諒互讓、握手言和”做好教育工作;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理實交融、融會貫通,拓展教育工作思路、提升育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