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科技日報》2024年7月1日刊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誌迎教授署名文章《完善基礎設施 打造科研利器》,文章闡述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增強我國科技基礎能力、突破前沿研究應用和產業關鍵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
完善基礎設施 打造科研利器
文/劉誌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科學規劃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設施建設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麵提升開放共享水平和運行效率。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手段,已成為代表國家科技水平、創新能力的科研利器,也是培養高水平人才、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的國之重器。我國正麵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經濟增長動力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雖然在支撐科技前沿突破上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戰。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對增強我國科技基礎能力、突破前沿研究應用和產業關鍵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當前,國際科技競爭空前激烈,科技創新成為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變量,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科學前沿革命性突破的重要支撐。
改革開放後,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成長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合肥同步輻射實驗室等相繼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入發展期,郭守敬望遠鏡、上海光源、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11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繼開始建設。“十一五”規劃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正式納入其中,著重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基礎能力。
2013年,我國製定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進一步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和布局建設,連續部署了50餘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自黨中央、國務院出台《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後,多地積極組織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上海、合肥、北京、大灣區紛紛組織力量,積極申報、組織和投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批以大科學裝置為代表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中,標誌著我國科技基礎設施正在向全球領先行列邁進。
然而,從建設實踐來看,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存在著諸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係統性管理體係尚未形成,預研、規劃、建設、運行、科研服務等管理辦法亟需出台。二是建設和運維資金不足。《方案》提出了建立多元化投入機製,但現有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來源基本是國家和地方按1∶2進行配比,地方政府資金壓力較大,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不足,捐贈機製尚未建立。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後,設備維修和管理等運營經費來源目前缺乏明確的製度安排和預算。若僅依賴於科研團隊自籌經費或競爭性科研經費,難以保障其正常運行。三是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具有科學技術研究的公共屬性,有待建立開放合作、共享使用的體製機製。四是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的部分設備和儀器還依賴進口。因此,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
係統籌劃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正處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速發展的新階段,應發揮舉國體製優勢,加強頂層規劃和製度建設,做好發展戰略選擇、優勢學科布局、科技成果轉化,開展有組織、建製化的科學研究,深化用戶全過程參與和高水平國際合作。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麵發力。
一是應麵向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布局設施建設項目。全球科技發展進入了新的活躍期,應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超前預研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籌劃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最終形成規劃。
二是應由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投入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是大國重器,具有公共性。急需將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運營管理資金和後期維修服務基金納入國家財政一攬子計劃統籌考慮,建立完善的資金保障製度。
三是應盡快組織研究和建立科技基礎設施管理體係。全國數十個大科學裝置等基礎設施,亟待在管理主體、領導體製、管理製度、管理人員配置、薪酬待遇、共享使用機製、國際合作、聯合申報科研攻關項目等方麵建立起管理製度體係,根據基礎設施類別構建分類共享模式和管理績效考評機製。既要保證基礎設施有效管理,更要保證對國內外開放共享。盡快在國際合作方麵建立管理流程和辦法,吸引國際夥伴加入。
四是應加快著手籌劃科技基礎設施重要設備和儀器的攻關開發。實驗設備和儀器儀表屬於前沿性高科技產品,尤其是麵向未來科技發展的科研儀器儀表和實驗設備,具有明顯的前沿性和高技術含量,為此應將科研儀器儀表和實驗設備列入“五基工程”,加快組織力量研發攻關,確保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為應對前沿性科研設備儀器短缺,采購困難等問題,更要超前籌劃立項攻關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