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下午 合肥 安徽慶餘財富投資管理公司
主題:依托長江建設中國新經濟支撐帶——問題對策
主持人:
中國科大爱游戏官方合作意甲 教授-劉誌迎
嘉賓:
安徽日報理論部教授-宋宏
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教授-程必定
安徽省發改委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胡再生
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財經處處長-王海林
劉誌迎:第一期茶座的主題是討論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現在網上已經公布出來了,那麼第二期我們選擇的主題是“依托長江建設中國新經濟支撐帶”。這個主題可能外麵社會上的人還是不太熟悉。這是李克強總理七八月份在和國家發改主任討論題目。上次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部來安徽省調研,我和胡院長都去參加了。所以這次的主題定為這個題目。
程必定:那我先談點,我認為劉教授、宋教授等創立徽派經濟學人茶座,給我們創造一個深度交流的平台,是非常有創造的。經濟學人,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民生,關心安徽發展,確實需要討論一些重大主題。徽派經濟學人,最早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也是我們徽學經濟學家。我們新時代要有更多的徽派經濟學家,在一起交流,探討一些經濟學或經濟發展話題,我覺得這是一些非常好的創新性平台。
一、依托長江經濟建設新經濟支撐帶提出的背景
劉誌迎:這一主題,最近我做了一個報告:“依托長江建設中國新經濟支撐帶:問題與對策”,首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彙報。10月份,國家發改委調研提綱中指出,依托長江經濟建設新經濟支撐帶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世界能源資源版圖發生了變化,第二個是世界投資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第三個是全球經濟治理結構發生了變化。
三大變化是要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一個總背景,中國假如繼續走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走不通的。現在主要產品產量在世界上排第一位的有210多種,還有大量產品在全球的排位繼續前移。中國經濟發展處在“微笑曲線”的最低端,“鬱悶曲線”的最高端,低附加價值,高能耗,這樣一種基本形勢,對中國未來發展路徑選擇造成很大壓力。
程必定:我們今天的主題選擇比較好,打造長江經濟支撐帶,劉教授這方麵很有研究的。另外今天這個主題也是為國家考慮的,我們安徽省皖江地區就處在此區域。我講這個區域產業發展支撐需要很好的交通體係。上次在武漢開會我也在講,這樣一個新的經濟區域,我們安徽涉及到從馬鞍山到安慶宿鬆。長江的主航道水淺了,交通部已經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把安慶以下的3 00公裏的主航道要打通。那麼,從安徽蕪湖到安慶大概主航道隻有七米深,不到八米,限製了發展。交通部計劃大約投資三百億元,就明後年,把這個安慶到蕪湖這一段主航道提升到九米左右,最多十米吧,這是國家的一個投資大概。
宋宏:“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如何發展,這是世界都關注的問題。那麼中國經濟要轉型,要有新的增長點,不僅需要在產業層麵上尋找,而且要在空間層麵上尋找。一國經濟的空間結構、空間布局非常重要,這就像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決定一國經濟狀態和水平的道理一樣。所以,提出打造長江經濟支撐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胡再生: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帶,是我國在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基礎上,著眼更大範圍、著眼更高層次,實現東中西聯動,全麵推動轉型升級的一項重大戰略。這標誌著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新提升,標誌著我國開發開放進入沿海內陸沿邊優勢互補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一係列對外開放戰略舉措,比如,1980年設立4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90年開發開放浦東。初期開放,國家開放戰略的重心在東部沿海地區。當前依托長江,深度推進開發開放,成為發揮東部沿海輻射帶動作用,切實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途徑,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現實需要。
王海林:長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經濟重心,過去是,今後仍然是。中華文明起源黃河流域,但是黃河是有名的害河,經常泛濫,而長江不同,長江是有名的益河,凡是河流有的好處,長江都有,像運輸、灌溉、人畜飲用,正是因為長江是益河,所以中國的經濟重心經過不斷地篩選和遷移,最後在長江沿線固定了下來。近代市場經濟興起後,沿海的地理優勢凸顯,內河文明開始讓位於海洋文明,但是,隨著交通的改善,內地與沿海的時空距離開始變幻,長江流域的優勢又再次顯現出來。
劉誌迎:美國的發展,有東西兩個海岸來支撐經濟發展,那麼,中國特殊的地裏條件,隻有東海岸,現在支撐著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東海岸。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胡煥庸線”,從遼寧的黑河和雲南的騰衝這條線,這條線以東經濟占據中國的百分之九十四點幾,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多。過去30多年沿海的經濟已經發展的很好了,現在就缺少第二大支撐空間,那麼最可能成為新支撐的就是沿江,建立第二大經濟支撐帶。
程必定: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區域推動。區域推動是經濟區推動?還是流域區推動?還是行政區推動?在中國都有探討,最好的應該是經濟區推動:如1984年起國務院決定搞上海經濟區的規劃與發展,就是經濟區推動,但後來撂置了,轉入以行政區推動。行政區推動的優點是可以加快經濟發展,所以中國經濟有持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行政區推動造成的問題很多, 突出問題是什麼? 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在逐漸擴大。
關於流域推動,長江流域走在全國的前列,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的大討論就出現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剛才提到的1984年國務院決定搞的上海經濟區的規劃與發展,滬蘇淅皖等省的經濟學界是研究的主力,當然也有政府的支持,後來又有孫尚清主持、國發中心組織,,搞沿江25個城市的交流活動,隻活躍一段時期;第二次高潮是1992年的浦東開發,,上海社科院主持,聯合7省1市社科院,出了幾本書,但影響不大,作用較小;第三次高潮: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7月底視察武漢新港提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李克強總理提出建設要長江經濟新支撐帶,在理論界反響很大, 長江流域發展與台作的討論進入了新高潮,本期徽派經濟學人茶座,就是安徵學界積極呼應的一次表現。
宋宏:對,1984年在合肥舉行的上海經濟區討論會,我也參加了。當時還是小年輕,是作為記者去采訪的。那次會上我才較多地了解到,改革前我國經濟的區域格局是按戰備需要分為一、二、三線,那時華東地區基本上是一線和二線,安徽的山區還有“小三線”。上海經濟區的範圍就是基於華東地區的上海市、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幾省,以上海為龍頭,所以叫“上海經濟區”,國務院還成立了“上海經濟區辦公室”作為國家層麵的協調機構,合肥會議就是由這個辦公室主辦的。現在看來,當時的上海經濟區還是用計劃經濟體製的辦法來構建,隨著改革推進,地方自主發展和區域競爭越來越強烈,上海經濟區也不了了之了。
胡再生:從基礎看,長江流域有望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長江是我國“T”字型戰略軸線,長江流域麵積占全國近1/5,常住人口占全國的1/3,2012年GDP 總量約占全國的40%,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3,長江幹流貨運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彙聚了全國1/3的高校和專業技術人才,集中了全國4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的3家(合蕪蚌、張江、東湖),形成了一批國家級的先進製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基地。
王海林:新時期研究長江經濟帶要有新思路,尤其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大背景下,研究長江經濟帶要有新的思維,不能用計劃經濟的思維去打造經濟帶,而要用市場決定的理念去引導經濟帶的發展。中國的區域促進政策到了今天已經麵臨較大的挑戰,自從2005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提出後,區域促進政策效應銳減,在全國劃分為四大板塊的情況下,要想單獨出台一個有利於某一區域的特殊政策十分困難,道理很簡單,都有政策就等於都沒有政策,長江經濟帶也是這樣,麵對長江流域這麼廣大的範圍,要想出台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政策非常不容易,需要找到切入點,要打破陳舊的計劃經濟思維,不能等靠要,要立足自身,自找出路,自我突破。
劉誌迎:小平同誌在90年代初,提出浦東率先開發,然後帶動長江流域發展的這樣一個總體思路。長期以來,沒有落實好,現在需要來進一步深化落實。目前對中國經濟起核心支撐作用的主要是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三大區域。中國的經濟發展曆程基本上是這樣的:從“四個開放城市”到“沿海的十四個開放港口”,再到“三大圈”,即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區域,再到“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然後,類似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二十多個開發區。
那麼下一步怎麼辦就是中央政府在明年估計要出台一個指導意見,就是“依托長江建設新經濟支撐帶”。沿江大約是25-30個省地市級城市,沿海(包括廣西和海南)和沿江(七省兩市)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沿海37.97%的人口創造了一半的GDP的50.18%;沿江是36.27%的人口僅僅創造了33.72%的GDP。也就是整個沿江流域沒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就占地麵積看,沿海地帶隻有11.72%,沿江是18.61%,那麼沿江麵積更大。
根據2012年數據測算顯示:沿海經濟帶經濟總量比沿江多近10萬億;沿海經濟帶人均GDP比沿江多近1.7萬元;GDP總量最高的是最低的4.3倍;人均GDP最高的是最低的3.83倍;萬畝GDP最高的是最低的91倍;財政收入最高的是最低的2.8倍;人均財政收入最高的是最低的5.851倍;城鎮化率總量最高的是最低的2.27倍。
宋宏:誌迎梳理的數據很有意思。這實際上就是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實施的東中西區域梯度推進戰略的階段性結果。如果說,此前二三十年是東中西區域梯度推進戰略的第一個階段,那麼呢,現在就要進入第二個階段,國家經濟的增長極地帶要向內地推移,促進內地特別是承載力強的地區成為新支柱,也促進區域經濟均衡化。
胡再生:長江流域橫貫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發展水平差異大,下遊上海、江蘇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已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而雲南、四川、江西、安徽等省人均GDP均不足5000美元,城鎮化率普遍低於50%,仍處於中等收入發展階段,依托長江開發帶動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既有空間,也是共同期盼。
王海林:新時期再提長江經濟帶有個重大意義,是打破了我國區域發展非東即西的傳統思維,通過長江流域把東、中、西三個地帶都串起來了,是係統性的思維,整體推進。過去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家政策不可能平均用力,我國搞東部開放和西部開發,通過抓兩頭帶中間,是當時情況下的最有效辦法,但是現在過了這個階段,我國已經有能力也有必要推進全麵發展。長流領域有最發達的地區,也有最不發達的地區,建設長江經濟帶,通過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建與共享,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程必定: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的逐漸擴大,是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突出表視,在發展中強調公平公正,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就是中國區域發展需要抓緊解決的突出問題。長江經濟帯的區域差距也很明顯,
區域差距的實質是產業發展差距,而推進發達地區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可縮小區域差距移。因為人口流向工作,工作流向人口,涉及區域的繁榮與衰落,發達地區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承接產業轉移,是工作流向人口;可以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區域差距。
劉誌迎:安徽在沿江區域七省兩市的地位,根據2012年數據測算顯示,人口第四位,GDP第六位,人均GDP第八位,財政收入第五位,人均財政收入第七位,土地麵積第六位,平方公裏萬元GDP第四位,城鎮化率第七位,第二產業比重第一位,二三產業比重第五位,萬人口中大專以上人口第四位,資本形成額第五位,專利授權數第三位。
程必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三年建設,在縮小區域差距方麵就取得了積報的成效。
其一,縮小了安徽人均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建國以後, 安徽一直以追趕全國平均水平為目標,但隻有50年代與1978—1984年安徽人均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是縮小的,其他時期都是擴大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以來,加快了縮小步伐。2009年到2012年, 安徽人均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縮小了3.58百分點,人均財收收入更縮小了8.88百分點。
其二,縮小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國差距。從2009年到2012年, 安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了3.6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了3.0百分點;全國城鄉差距比從3.333下降到3.103;安徽城鄉差距比從3.127下降到2.936。
其三,縮小了安徽省內的區域差距。安徽省內的區域差距,主要是皖江地區與皖北地區的差距。皖北地區是農業地區, 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以來,學習江蘇省蘇南帶蘇北的經驗 皖江與皖北對口合作辦9個開發區,促進了皖北地區發展,省內區域差距開始縮小。安徽省內人均GDP區城差距,皖江與皖北人均GDP之比,從2009年的3.26,下降到2012年的1.96
其四,縮小了安徽省內的城鄉差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從2008年的3.207下降到2012年的2.936。
宋宏:2009年編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規劃時,我和再生、誌迎都參加了起草工作。承接產業轉移,實際上從區域經濟學概念上講,就是“要素和經濟的區際傳遞”。產業輸出也好,產業承接也好,區域帶動也好,本質上都是這種區際傳遞機製起作用。現在提出打造長江經濟支撐帶,也必然地要運用這種區際傳遞機製。這種機製本來就是市場機製,所以打造長江經濟支撐帶必須是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過程。要是還用計劃體製的辦法,像當年上海經濟區那樣,那就叫行政手段“拉郞配”了。
胡再生:從總體上來看,我認為,當前。國家提出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遵循規律,順應趨勢,著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劉誌迎:我談幾點看法,這次國家提出的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的原因:其一是對小平同誌提出來的依靠浦東帶動長江流域發展的總體戰略思路的具體落實和深化。這是一個根本,因為小平同誌講了已經20多年過去了,長江流域經濟仍然與沿海地區發展差距很大。其二是內地發展和內需啟動的需要。要拉動內地經濟發展,或帶動長江流域發展,一直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強調擴大中國內需,就應該以橫向發展為主,沿江經濟之重要基礎,通過發展沿江經濟來實施帶動內地的發展和內需的啟動。其三是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連接東中西,整體經濟聯動需要。把東中西均衡發展願望變成實際的發展戰略舉措,這次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按照市場經濟一般規律製定政策。
二、關於完善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係的問題
劉誌迎:從國家發改委調研提綱來看,包括六個問題,放在首位的是“完善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係”,那麼,我們首先來討論“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建設問題。
宋宏:上個月國務院公布有關長江經濟帶的調研信息,“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建設問題是作為第一個問題列出來的。講長江的交通運輸,和其他區域相比,最具有優勢的是長江這條“黃金水道”。李克強總理在談長江經濟支撐帶時,就強調了要很好利用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從現在長江的水運功能來看,現在應該講,從我觀察覺得,最大問題可能是航運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前些年我到歐洲去看,歐洲實際上像萊茵河、美茵河、多瑙河等較大內河的水運非常繁榮,非常活躍,也非常發達。我當時就在想現代交通體係,現在大家在認識上,把水運基本上除了是航海,跨洋的跨海的之外的話,內河似乎沒有太大的作用,因為陸上交通、空中交通已經把它替代了。但在歐洲觀察後我發現不是這麼回事。歐洲的高速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都非常發達,但內河水運同樣也非常發達,這就不是一個“替代關係”了,而是一種“互補關係”。水運有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成本低,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你看我們現在的物流成本為什麼那麼高,這恐怕就與我們對水運沒有很好的利用,結果使得我們老是用一些高成本的運輸方式,雖然是快速的但卻是高成本的運輸方式。
劉誌迎:非常讚同宋教授觀點,現在大多數貨物都是公路運輸,物流成本極高。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出口,有大貨車衝斷出口欄杆,為的就是不想交過路費,來節約運費。
宋宏:誌迎研究產業經濟,這個誌迎知道。所以這一塊的話,我們的物流成本非常高,這個物流成本非常高的原因,就是我們一窩蜂地追求所謂現代運輸方式,或者近現代的運輸方式,結果我們都陷到高成本運輸方式上去了,但是相反的低成本的方式我們沒很好運用。事實上我們追求的時效,就是時間上追求“快點、再快點”,結果除了進出口貿易需要跨海運輸還用水運方式,內地的運輸都集中在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和航空上。其實呢,我覺得這種距離,這種幾百公裏或者幾千公裏我覺得有很多貨物不需要那麼的追求時效,非得半天達到或者朝發夕至,像有些東西不必要你非去追求幹嘛,但是人們卻很少從成本這個角度考慮,從經濟效率這個角度考慮。能源原材料對時間沒有太大的要求,甚至包括這個汽車、家電等等這些產品的運輸,也同樣是這樣的。現在我們的貨物都是在高速公路上跑,在鐵路上跑,成本現在老是降不下了,價格也就降不下來,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現在看長江的水運,船上載的大都是煤炭、黃沙、水泥等,而且都是散裝式。但是再看歐洲的內河水運,許多是集裝箱,裝載的是工業品消費品。
程必定:我國的物流成本大致是GDP的20%左右,比發達國家高銀多,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係發展起來,可以大大地降低物流成本。
宋宏:你看,這物流成本這麼高,長江經濟支撐帶綜合交通體係建設就應該解決這個大問題。我再接著談。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的戰略來說,實際上不止這一個增長軸,我們還有其他好幾個增長軸,重點開發布局的是“三縱兩橫”,長江隻是其中的一個橫軸。還有一個橫軸,就是“歐亞大陸橋”沿線的橫軸,這兩條橫軸都是涉及從東部到中部和西部的。長江這個地方首先提出來的,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這個水道。這個水道就是你剛才講的那個複合功能,運輸是它的一個方麵,還有就是人口產業城鎮要往這裏聚集的話,這裏水資源的承載力恐怕是條件最好的。淡水的這個水源的承載力,這個地方條件是最好的。應該講為什麼國家把這個長江經濟帶作為這個最突出的一個增長帶。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現在尋求一種轉型發展,正好就把這個長江經濟帶凸顯出來。
胡再生: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兩個要都發揮作用,現在是海上絲綢之路發揮作用,遠遠大於陸地絲綢之路。
宋宏:從連雲港拉到霍爾果斯的那個亞歐大陸橋或者現在叫的陸上絲綢之路的軸線,恐怕一個很麻煩的事情就是水源,那個地方大部分是缺水區。黃河中下遊基本上是季節性斷流,都快幹掉了。不要講水運了,連作為飲用水源都不能保證。那最好的區域在什麼地方,長江這個地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我覺得黃金水道怎麼樣很好的去利用,在我們構建長江經濟帶的現代交通體係當中,我覺得這些問題是值得很好地研究的。就從效率和成本這個方麵去考量,就是把水運這個功能怎麼能把它充分利用起來,降低現在這種攀高的運輸成本,解決整個國家的物流水平居高不下的這樣一個問題。從這個黃金水道的開發和利用來說的話,現在確實是存在不少的問題,現在就是從南京以上的長江航道受到1970年代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淨空高度的影響,上遊的萬噸輪在枯水期不能通過,那麼再往上遊的話更麻煩。而且現在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江山峽的建立起來以後,長江山峽以下的水道受到的影響非常巨大,受這個製約非常厲害。一個是水量減少了,自然來水量被這個大壩人為調節以後,航道的運載能力在減弱,另外三峽把水堵了以後,水量減少以後,下麵的泥沙淤積了航道。所以最近的幾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航道局就在不停地疏淤,可是這邊完了那邊就堵上了,所以這個航道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航道問題不解決的話,這個水運問題就沒辦法去做。
長江“黃金水道”除了上麵講的航運資源,另外一個重要資源就是岸線資源。現在長江岸線的開發和利用呈現出無序化,我這幾年在這個沿江地方來來回回跑了很多趟,看到的這個岸線資源開發非常成問題。
王海林:如果說長江經濟帶是因流域而興,將來也會是因交通而發展,交通仍然是長江經濟帶的紐帶和生命線。長江流域的交通仍然要加強,現在的交通不僅是水域的交通,而是水陸空的立體交通,甚至陸空交通的作用開始超過水域交通的作用。水域交通有優勢,也有局限性,優勢是運量大、成本低,局限是速度慢。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政府的優勢,是政府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要以規劃為引領,在疏通航道、港口建設上邁出大的步伐;還要盡快建成沿江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發揮快速交通對現代經濟的引領作用;還要優化機場的布局,加快建設內陸國際航空港。
劉誌迎:剛才你們講的,我也非常認同,沿江經濟帶和亞歐大陸橋兩條橫向通道,亞歐大陸橋從運輸功能來講很強。但從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承載能力和水資源等層麵來講,遠遠比長江要弱多了。
宋宏:準確地說,沿江有很多的岸線資源是被一個一個企業占據了,江岸上許多碼頭或者港口或者岸線的這些設施都是企業專用的。一家企業專用,一家企業占一段。像馬鞍山的馬鋼,一個大企業就占了大概有十公裏左右的岸線資源,就是一家企業獨占獨用。岸線資源應該說是共享的共建的,這種公共的功能應該是最強的,結果我們這塊都變成了被企業分割掉了。變成了一種企業專用性的,像這樣的,這種無序性的開發利用,我們非常珍貴的資源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所以這個資源的效率也要得到提高,也要在這次的交通體係建設中成為關鍵點。一個航道關鍵點,一個岸線資源提高效率關鍵點,避免這種企業專用占用這種情況。
第三個關鍵點,我覺得是這個交通體係重點還要打通由東向西的通道,應該講水陸並進,水陸空並進。一方麵是把水道充分利用起來,另外陸路和空中的交通也把它貫通起來。現在我們國家在這個鐵路高速路建設的比較多,但是從時序的安排來講,我覺得它是應該做一些更加科學化的安排和調度。就是你既然把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們未來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帶,而且是首發的一個支撐帶,那麼這個地帶在我們國家的整個交通體係建設當中,當然應該把這個地方作為重點,首先把這個貫通起來。所以在國家綜合交通體係項目的建設時序上,我覺得應該優先安排長江經濟帶,先把這個地方打通起來。
胡再生:交通這個我覺得非常重要,剛才宋宏教授講的幾點非常關鍵。國家這一次把這個長江經濟支撐帶的第一個專題就列為交通。現在我看這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這個以前的絲綢之路,這兩個絲綢之路實際上也是一個大通道。兩個大通道對中國未來實際上是從資源上構建一大通道,就是長江黃金水道這一塊,中國的開發沿海這一豎搞完之後實際上東中西貫穿著長江這一塊,這一橫實際上也是以黃金水道作為基礎的。這一塊現在對各個省來說應該來說都是非常關注,因為都支持建設。
這裏麵我想一個是標準的問題,這個整個黃金水道的利用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現在國家放的可能是三個中心,一個中心就是長三角,再往上國家的投資可能就沒考慮。另外一個就是武漢,武漢這一個航運中心,也是重點投資。再一個是山峽大壩。
對於這個標準我覺安徽還是要爭取把這個航道的標準要提高,並且應該把我們皖江的這個地方,叫港口群也好,還是叫馬鞍山蕪湖航運中心也好,一定要提到一個更高的位置。這是這一次國家在長江打造新經濟支撐帶中間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可能要謀劃的。另外是關於這個整個交通以後的布局的問題,今後一個方麵國家可能經過黃金水道從雲南那裏有一個向南亞開放的出口,另外一個就是從長三角這出去。都是依托這個長江,我們安徽可能以後航運體係包括相應的交通體係這一方麵我覺得也都需要考慮。岸線資源的問題可能是要搞一個岸線規劃,今後這個哪裏搞工業,哪裏搞農業,哪裏搞港口可能都要係統去處理問題。尤其是標準很重要,另外一個就是依托黃金水道,今後是一個縱橫交通體係,安徽在這個體係中間,今後要加強的部分要有一個係統的研究。
劉誌迎:從交通體係的建設角度來著手,我認為很正確。因為其它為抓手時常都抓不到手,而交通抓手,地方政府以及中央都使得上勁,而且也容易對接,這是一個實體對接,不是一個體製對接,實體對接比體製對接要容易得多。那麼中央來操作也好,地方來操作也罷,兩者目標基本一致。我覺得抓運輸體係作為著力點,作為第一條非常正確。
一個是長江綜合運輸大通道,包括水路運輸、陸路運輸、空路運輸、管道運輸等四大運輸體係的建設。陸路運輸包括公路和鐵路,另外航空運輸涉及到幾個樞紐性的航空通道。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推動長江綜合運輸大通道的建設,這是一個整體的輪廓和概念。
綜合運輸大通道,那首先航道。航道疏浚決定能不能夠利用水路運輸的這樣一個最便宜的運輸方式,所有運輸手段中水路是最便宜的。現在很多貨物的東西部運輸,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賴公路運輸,公路運輸是所有運輸中成本最高的。航運就涉及到港口、碼頭、航道疏浚、支流體係,沿江支流體係非常廣泛。
三峽樞紐的過壩運輸能力問題,剛才宋教授講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對這個技術問題並不是很清楚,但起碼來講,三峽樞紐從建成以後,上下分割現象是造成了長江航道的通暢運輸和運輸成本問題。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公路運輸南北通道架了很多的橋梁,現在還算是比較通暢的。但是東西走向的四大通道,現在還是比較薄弱的,沿江江南的高速公路,江北的高速公路能不能從東部上海一直貫穿江南江北,一直貫穿到雲南。第二個通道就是鐵路,美國的鐵路是二十四萬多公裏,中國的鐵路才有12萬公裏,美國才三億人口就有二十四萬多公裏鐵路。中國東西向的人口流動和貨物運輸量非常大的,鐵路建設遠遠不足,所以鐵路能不能在沿江兩岸順序展開,再進一步加大鐵路的密度。從航空來講,一個是雲南的航空港,那主要是對東南亞一帶的航空樞紐門戶。然後是成都、重慶,再然後就是武漢、南京、合肥等國際航空港,真正發揮航空樞紐門戶作用。在沿江形成大流域網絡。
最後,就是具體措施,具體重點任務。第一條就是航道的疏浚問題、碼頭建設問題,然後是沿江南岸北岸的公路、鐵路建設問題,最外麵一層是機場建設和航線問題,從這樣五個層麵鋪開,才能夠把整個交通體係構建完善了。我認為,中央政府可以著力,地方政府也願意,有共同利益的著力點、交叉點。我同意各位的這個觀點。
三、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問題
劉誌迎:國家發改委調研提綱中的第二個問題,我認為也是最難辦的問題,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為什麼難,難就難在:不發展產業,那麼經濟何以支撐;發展產業,又遇到中國製造業嚴重產能過剩。我想這個問題各位要進行一次深入討論。
王海林:關於這個產業的這一塊,這也是一個重要專題之一。現在從國家來看,國家這個宏觀的政策趨向來看,對產業這一塊更多的是重視今後怎麼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國家肯定是這樣的,但是有一點在空間布局上,比如是集群、基地這個國家適當引導。另外一個如果把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整個經濟帶來布局,現在存在的問題是整個經濟帶之下這個產業的錯位不夠,現在還是一個行政區經濟。每個行政區都搞這些產業,這些產業不一定是跟其他行政區相比較具有相對優勢,如果把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大經濟區域來看,那可能這裏麵的相對優勢就不一樣了,比如說我們安徽跟武漢比,在有些高技術方麵來說,應該還是有優勢的。但是跟長三角相比製造業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如果作為一個大的長江經濟區域來看,在產業基地和這個整個的這個產業集群上,政府要做一些引導。至於這個地方上什麼項目,哪個企業能入駐什麼地方可能今後政府要更多的讓市場來配置。讓市場來發揮這個基礎性作用。尤其是現在講的自貿區,它都是一中體製上的構建。而不是之前的要政策,要稅收,要土地,它單獨給你信貸上開規模,不是那樣的,那個是以前。
劉誌迎:我插一句啊,我認為,整個沿江經濟帶的發展必須在指導思想上發生重大轉變。這就是:從宏觀層麵來看,要走出凱恩斯,邁向熊彼特。也就說,不要一味地追求GDP,更多地追求創新。從中觀層麵來看,要走出李嘉圖,邁向邁克爾。波特。就是不要從比較優勢考慮發展之路,而要從競爭優勢角度探索發展之路,不要抱著有什麼、什麼比較優勢,而要關注如何構建競爭優勢。從微觀層麵來看,走出規模競爭,邁向核心能力競爭。企業也不要去擴大製造規模,要把重點聚焦在核心能力構建上,其中關鍵是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取消GDP的考核任用幹部;同時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地方政府麵臨兩難選擇!那麼如何考核或以什麼標準來激勵地方政府,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什麼樣的經濟,如何發展經濟?是一大難題。不用GDP,那用什麼考核或激勵手段發展經濟?
我設想,東部沿海地區用自主創新、自主品牌作為考核指標;東北主要考核裝備製造和技術創新;北京考核自主研發和文化產業;三北防護林地區考核生態修複指標,西南主要考核兩型社會建設指標,這樣是否可以更加合理一些。
宋宏:這個長江經濟支撐帶的產業轉移,這次提出來非常有意義。我國沿海地區的發展,靠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發達國家向新興國家的產業轉移,那麼我們看沿海地區的產業發展,整個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沿海的產業產品大都是適應國際市場需求,主要是出口導向的。依靠海外市場來承接產業轉移,來發展產業的。那麼現在的長江經濟帶的產業轉型升級,卻是在一個新的階段上,在一個新的背景下,那麼就可能不是以出口導向為一個基本模式。現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不是出口導向型的,而是內需驅動型的,就是怎麼能夠適應我們國家總體上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之後一些新的需求,我們國內市場的一些新的需求。我們自身自己國民的新的消費需求。這種中等收入水平上的國內消費結構的提升,包括產品的類型、品種以及它的功能,以及它的文化價值等等這些方麵。要根據這些國內需求來構造我們長江經濟帶的產業轉型升級。我們現在承接轉移靠這種梯度轉移的形式,在未來來說的話,恐怕一方麵是轉移承接的問題,一方麵是產業自身提升的問題。要看你怎麼能夠適應我們國內的這種內需的發展,適應我們這種內需的結構層次這些方麵的這種改變,從這個理念出發來打造長江經濟帶新的產業體係。如果是簡單地像沿海城市八九十年代那樣的方式的話,就隻是簡單的梯度轉移、簡單的梯度推進的形式的話,還是以出口導向為產業的發展方向的話,恐怕這就成問題。所以我們現在長江經濟帶的各個地方都在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在這方麵要特別考慮,就是我國達到中等收入階段以後,我們國內的、特別是我們的重點發展地區的其他的各個方麵的收入都在不斷增長的時候,我們的國內消費需求到底是什麼。
前兩年在合肥召開的一次長三角發展研討會上,上海一家知名大學的一位教授在會上發言,展示了一幅中國東部地區夜晚燈光密度和亮度分布的衛星攝影照片,那張照片顯示上海到蘇錫常一帶燈光密度和亮度最高,而往中部走燈光就越來越稀疏,越來越暗淡。他就講,這表明產業和人口向東部集聚,而且這是中國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走向和趨勢。
劉誌迎:(當即從電腦上搜索出衛星照片,展示給大家看)是不是這樣的照片?網上有的。
宋宏:對對,就是這樣的照片。當時我做會議學術點評人,聽了這位教授發言後就說,這個是曆史現象的描述,就是我們在出口導向的情況下,我們所有的沿海產業都是在海外出口的情況下,因為沿海地區搞出口,它的區位是最好的,它首先要靠沿海的港口。那麼在出口導向型經濟格局下,要素和人口是朝向東部集聚。但是反過來,如果考慮另外一種方向,就是內需驅動型經濟,當我們的市場更多地開始往內地去發展的話,還會是這樣的格局嗎?要素流動還會是這樣的走向嗎?可能就不是這樣的了。從市場規律來講的話,要素和產業的分布總會是向離市場終端最近的區位走,這個道理在微觀經濟學裏講得非常清楚。那麼在這個轉型過程當中,內需的內地市場成長起來,我覺得,這些要素和產業可能就會按照市場起決定作用的規律,向沿江乃至內地轉移,這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胡再生: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走廊,集中了一大批產業集聚區和特大型企業,生產汽車占全國40%,家電占60%,微型計算機占80%,鋼材占30%、建材占40%。目前麵臨工業產能過剩壓力,同時同質化問題也很突出。在沿江七省二市發展規劃中,將電子信息列為主導產業的有8個,將汽車、石化、裝備製造為主導產業有5個。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應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引導沿江各省市加強產業分工協作的同時,需要重點突出對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金融、航運等高端服務業,打造中國產業升級的脊梁。
劉誌迎:長三角的經濟密度最大,然後是珠三角,然後是京津冀。
王海林: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什麼地方都想搞產業轉型升級,但是產業轉型升級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誰率先轉型成功,誰就占據了經濟發展的主導權,但是實際上又很難取得成功。長江經濟帶要發揮支撐作用需要有支撐的產業,這些支撐產業必須是產業製高點。怎麼樣轉型升級需要有方法和路徑,這個路徑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情況下,不能采取以前一樣的做法,不能由政府通過審批和調控產能來轉型升級,實踐證明,由政府審批和調控產能難以實現轉型升級。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條件下,除了涉及國家安全或者環境汙染等的項目,一律都不審批了。我們的產業升級要靠市場競爭來實現,政府通過優惠政策進行引導。對產能要放開,不要怕產能過剩,市場經濟就是產能過剩的經濟,產能過剩才會有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如果產能都需要審批,就很可能是保護了落後產能,限製了新的產能。過去政府批項目,經常按照產能來決定,管理人員又如何知道產能究竟過不過剩?他們天天坐在辦公室,又怎麼能了解市場的情況呢?幾乎都是憑自己主觀想象,想批就是產能不過剩,不想批就是產能過剩。
胡再生: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品牌,是把控產業鏈、提升產業效益的關鍵。在推進沿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要瞄準當前產業發展最緊迫、最受製於人、最有市場需求的關鍵技術,集聚創新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加快進口替代。我認為,可以把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作為推進進口替代的基地。同時,要高度重視自主品牌培育,重點打造長江流域自主品牌集聚區。
王海林:這種現象就是審批造成的,審批就是設置了高門檻。在審批製度下,就像黑箱操作,就有尋租的空間。產業的轉型升級要由企業家自己來做,企業家是對市場最敏感的人,他們最知道市場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政府也用不著擔心企業家投資失誤,因為他們畢竟是用自己的錢,我相信所有的企業家在投資之前都作了市場調查,誰也不會傻到用自己的錢打水漂。政府也不是沒有事情可做,要做好服務,要搞行業統計和行業公告,在建項目投資信息要即時和透明,不能把數據當成部門私有的,統計數據是公共服務,麵向大眾。這樣就導致了社會上投資的盲目性,一旦投資信息都公開,企業會自我篩選,找準自己的方向,是淘汰還是升級。我們不要怕產能過剩,市場經濟條件下都是產能過剩,100多年前資本家就開始往河裏倒牛奶了,隻要搞市場經濟,肯定會出現產能過剩。這些年教育、醫療搞產業化,同樣出現過剩。現在我們的報紙廣告一般隻有三類,賣房子、招生和專科醫院,說明都過剩了。長江經濟帶產業的發展和升級,要貫徹三中全會精神,讓市場來決定。政府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麵也不是沒有事情可做,在產業的增量和存量上要有所區別。在增量上要適應新的形勢,誰有能力誰就上。現在交通發達以後,已經模糊了時空的概念。我們不能搞有序轉移和發展,有序發展是讓有的地方先發展,有的地方後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百舸爭流。比如,上一輪電子信息產業的轉移,就越過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直接到成都和重慶去了。最先進的企業,如富士康、惠普、因特爾也搬到那裏去了。電子信息產業是當今的先進製造業,這次經濟危機,是什麼產品在引導著走出金融危機,是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這同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情況一樣,當時美國走出經濟危機靠的是以汽車為代表的消費品。現在消費類電子,最先進的產業跑到離海岸最遠的成都和重慶去了。有序是一種計劃經濟安排,市場經濟條件上是誰有能力誰就上。
劉誌迎:還應該是加工製造業。
王海林:現在富士康不完全是加工組裝企業,它有設計的部分,富士康也有能力做品牌銷售,但是它現在沒這樣做,是因為在現在的分工下,它有利可圖,但是我相信,富士康總有一天天會拋棄蘋果,做自己的產品。產業轉移,不要搞有序發展。要拋棄錯位發展、差別競爭的計劃經濟思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錯位和差別根本上就做不到。成渝的發展正是打破了有序轉移,搶到了產業發展的製高點,成渝也正在崛起為世界第四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將來中國的區域增長格局一定會重新書寫,除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外,一定會有一個第四極的崛起——成渝,現在發展什麼樣的產業,將來就會有什麼樣的格局。在存量方麵,政府有許多事情可以做,長江經濟帶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同過去政府長期投資和產業布局有關。長江經濟帶有許多老工業基地,大致可以分為這麼幾種類型:一個是工礦城市,因礦興市,這些城市麵臨資源枯竭,有的是產業開始衰落了,這些城市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它們的產業現在要轉型,中央應該給予資金和稅收等方麵的支持;還有一類是國家重點興建的製造業基地,比如上海、武漢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汽車工業基地,仍然在發揮帶動作用。汽車行業在負麵清單管理裏麵也是屬於負麵清單的一類,外資不能控股,政府有調控的空間,應該繼續支持汽車產業在這些地方布局,持之以恒地打造汽車工業基地。
胡再生:汽車是最失敗的。現在中國家電不是在世界上很好嗎,其實管到現在自主品牌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
王海林:這個有道理。我們國家汽車工業走得路子不對,應該向韓國學習,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現在搞長江經濟帶,政府還是應該支持汽車工業發展,不管它是合資的還是自主的,把汽車工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來發展。
劉誌迎:其實航空製造業也是可以的。
王海林:長江上遊還有很多軍工基地,成都、重慶、湖北、安徽都有,國家都要給政策、給出路。剩下的都是新興發展起來的城市,他們的產業按照市場化競爭。在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發展上,在增量和存量上要有所區別,增量上要放開,存量上要給政策。
劉誌迎:我覺得上海迪斯尼樂園,布局是最大的失敗。放在上海,顯然,進一步加大上海人民的負擔,造成城市更加擁堵,市民生活水平下降。如果放在中部任何一個中等規模或小城鎮,那將帶動這個城市快速發展。美國的很多迪斯尼樂園,都是建在一個交通條件良好的小城鎮。
程必定:我認為,從產業層麵來看,其一,做強長江經濟支撐帶的核心是做強產業,突出通過產業轉移承接做強產業,突出通過區域合作推進產業的轉移與承接。其二,發揮長江經濟支撐帶在縱橫兩個方位,解決中國區域問題上的先行作用:縱向:長江經濟支撐帶縱跨東中西,皖江城市帶對縮小安徽與全國差距的實效表明,做強長江經濟支撐帶可以加快縮小東中西區域差距。橫向:沿江各省內都有區域差距,皖江城市帶對縮小安徽省內區域差距的實效表明,在做強長江經濟支撐帶中推進省內區域合作,可以加快縮小省內差距。
四、引導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
劉誌迎:2012年數據測算表明,沿海經濟帶的城鎮化率達到61.67%,而沿江經濟帶的城鎮化率隻有51.65%,長江經濟帶低於沿海經濟帶10個百分點,那麼沿江經濟帶城鎮化道路如何選擇,今天中央城鎮化會議召開,一定會就這一問題給一個總體思路,下麵我們討論城鎮化問題。
胡再生:實際上,長江經濟帶以後主要的推動力還是城市群,現在長江經濟帶離一個經濟帶的要求還差得很遠,經濟帶肯定要發展城市群。城市群可以解決幾個問題,一個是解決長江兩岸聯動發展的問題,現在兩岸聯動不起來,要形成一個經濟帶,要解決不協調的問題。再一個,依靠城市群,來帶動腹地,現在腹地的發展和沿江的差距太大了。以安徽為例,安徽阜陽跟馬鞍山、銅陵差距就比較大。另外一個產業要升級,也需要城市群。對安徽來說,在引導城市群發展的同時,目前還主要需要做大中心城市。
隨著長江流域開發深入推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相向發展,經濟聯係日益緊密,南京都市圈正在加速西擴,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也在推進東向發展,武漢都市圈與長株潭城市群實現對接,四川與重慶聯合打造的成渝經濟區,均具備了一體化發展的條件。建議發揮長三角地區的引領作用,大力建設江淮、兩湖、成渝經濟區等跨江聯動的城市群,帶動周邊發展,攜手打造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
程必定:城市群由城市經濟圈演變而來,推進城市經濟圈向城市群的演變,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是長江經濟新支撐帶發展的戰略問題。城市群有三大功能抅成要素:群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城市群的大腦與靈魂;群集--城市群內的城市集群與產業集群,是城市群的骨架與肌肉;城市集群包容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還要控製各關城市規模的不當擴張,產業集群包容城市間產業的分工合作,群網—交通、信息、市場網絡,是城市群的血液與呼吸係統。沿長江各省區都形成了從省會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又以省會城市經濟圈為基礎形成了城市群,空間結構逐漸優化,但群核、群集、群網尚末形成有機、又有效的“群合”力量,存在“群散”趨向,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合作。逐步加以解決。
宋宏:城鎮化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現在把城鎮化作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潛力來定位的話,我感覺是非常正確的。我們國家近30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我們的社會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發展形態,30多年來發展確實比較快,從城鎮化的相關指標來看,近30年來增長的相當快,這在世界上來講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成就。我們國家的人口基數這麼大,即使增長一個百分點都是一個嚇人的數字。從現在來看,新型城鎮化是對30多年來的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的一種矯正。矯正的內容,第一個是指我們國家現在發展城鎮化有點偏向於量,而對質的要求相對來講弱了一些。第二個來說,對城鎮化的布局,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強調大中城市,這是對八十年代以來限製大城市發展的做法的一種突破。這十多年間大中城市確實發展的比較快,但中小城鎮發展較慢,而且城鎮發展質量特別低。第三個,我們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嚴重存在著一個城鄉不協調的問題。這三個方麵是我們未來搞新型城鎮化需要克服和避免的問題。
劉誌迎: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老百姓拚命往大城市轉移,尤其是沿江一帶向東部大城市轉移比較明顯,這個叫城市化,而我們中央的政策提出叫“城鎮化“,”鎮“沒有就業機會了,怎麼辦?這個“鎮”在集聚人口和集聚意願方麵,是不是符合市場的規則。
程必定:我想講一點,我覺得有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從概念到內涵,都沒有搞清楚。這個不能怪政治家們,而應該由理論界去深入研宄、科學概括,供政治家們參考、取舍。什麼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新在哪裏?這就要搞清楚,新型城鎮化跟過去的傳統城鎮化有什麼不同。過去的城鎮化亦即傳統城鎮化是人口轉移型的城鎮化,農村人口要城鎮化鳴?就必須離開農村,到城市去謀生,這又叫“跳龍門式”的城鎮化。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農村人口不“跳龍門式”。在農村地區也可以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而要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 農村地區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等。都必須向城鎮化轉型,這是結構轉換型的城鎮化。但是,中國農村人口太多,還要繼續推進人口轉移型的城鎮化,但同時也要推進結構轉換型的城鎮化,走兩者結合的城鎮化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實際上,無論是新型城鎮化還是傳統城鎮化,其本質都是人的城市化,現在長江流域新型城鎮化的任務是,一方留使城市農民工實現“人的城市化”,亦即市民化;另一方麵,在一些發達地區要積極推進結構轉換型的城鎮化,創造農民就地就近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
宋宏:中央近日召開的城鎮化工作會議有兩句話值得關注,一個是就近城鎮化,另外一個是就地城鎮化,這個在過去是沒有強調的。這個我認為對於長江經濟帶有特殊的意義。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幾個地區,比如珠三角、長三角,幾乎是沒有農村。特別是上海周邊一百公裏,幾乎就看不到農村,也沒有農田。珠三角更是這樣,珠三角圈內一兩百公裏幾乎是看不到農田。其實,新型城鎮化是不消滅農村的。長江經濟帶需要注意什麼?長江經濟帶的好幾個省,都是我們國家重要的糧食產出基地,而且很多都是國家重要的農副產品基地,現在國家有六個重要糧食產出大省,中部就占了三個。將來無論怎麼發展,這些大片基本農田必須保證。現在要保存大片農田、農地,那麼城鎮化該怎麼做?這些農民也需要城鎮化,所以就提出來這樣一個就地城鎮化和就近城鎮化。這意味著小城鎮和農業居民點的城鎮化的問題。我們以前的城鎮化注重大中城市的城鎮化,無限製的對城市進行攤大餅式的擴張,但是這在沿江地區,在這樣一個必須保存大片農田的地區,恐怕是一個很重要的約束因素。在這種約束因素下,除了大中城市、城市集群和核心城市繼續發展和提升功能以外,恐怕還得在大片的農村和農地的國土上麵去發揮城鎮化的載體,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
程必定:我再補充一點,,中央黨校搞了一個發展中國論壇,對山東省德州市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作了一次實證研宄,我也參加了。德州市是農業大市,有七個縣,自2008年以來積極探索結構轉換型的城鎮化,建設農村新社區、產業園區,雖吸納了很多農民就地就近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鎮化,又推進了農業的發展,全市糧食畝產超一噸,是我國第一個畝產噸糧的大市。長江流城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 發展城鎮化要確保護糧食安全。
宋宏:我們國家糧食對外依賴度已經相當大了。有一個數據說,現在我國每年需要進口的糧食已經占到全國每年糧食需求量的10%,這個數字放在世界糧食貿易市場上,這是個天文數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工作時,第一條就是講國家糧食安全。過去國家一般隻講加強農業、保持糧食穩產高產,現在一下子提高到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絕對不能一般化對待了。
劉誌迎:新型城鎮化核心,應該是城鄉一體化,不把農村問題解決掉,城鎮化就難以解決。
王海林:長江經濟帶搞新型城鎮化也大有可為。根據三中全會精神,我們要限製大城市發展,限製人口向特大城市方向轉移,要鼓勵人口向以省會為代表的次中心城市轉移,長江經濟帶上正好是次中心城市密集區,除了安徽、雲南和四川,其他的省市中心都在長江邊上,這正好給長經濟帶新型城鎮化帶來了重大機遇。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但是並不排斥城市建設,城市建設還是個基礎,長江沿線的城市將會有一個新的發展,長江城市群將會以長三角、武漢、重慶為中心不斷擴展延伸,形成密集的城市群,長江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載體和支撐,今天還要強化這種支撐。在建設城市的同時,要更加強調以人為本,下一輪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習近平最近在山東考察時說,新型城鎮化不是土地的城鎮化,而是人口的城鎮化,道理是一樣的,都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發展。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至少要解決四個問題,在長流流域我們要率先突破,要再造發展的新優勢。第一人口要可以自由遷徙,這得改革戶籍製度;第二社會保障要大致均等,在流域內異地能通用,上海交的保險可以帶到安徽,安徽交的保險也能帶到上海,這個問題要解決,否則就限製了人口的自由遷徙。我們城鎮化的速度為什麼這麼慢,同城鄉社會保障兩張皮有重大關係。第三,土地要能夠進行流轉。我們的農民不是沒有錢,而是因為他們的土地不能變現,土地一旦能變現,他們馬上就可以在城市買房子,而且還可以開個商店。歐美的城鎮化為什麼那麼快,我們國家台灣地區城鎮化為什麼那麼快,都與土地私有化有關係。農民賣完土地轉手就有一大筆錢,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長江經濟帶搞新型城鎮化建設要爭取土地流轉政策試點。這方麵,重慶和成都都有很好的試點,在城鄉統籌發展方麵有許多好的做法,包括重慶的地票製度,有了好的做法就可以推廣,在長江流域要率先進行製度共享。我們現在改革不是尋求點的突破,而是要尋找麵上的推進,有的石頭能不摸就不摸,有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就複製和推廣。第四,新型城鎮化要產城一體,過去我們隻重視建設城市,而忽視了產業發展,所有的城市都建設了城市新區,幾乎都是入住率不足。為什麼入住率不足?因為沒有同步發展產業,沒有創造出就業崗位。隻有創造出就業崗位,外地人口才會來買房子定居,所以創造就業崗位很重要,要正確處理好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城鎮化永遠都是工業化的產物,是先有工業化再有城鎮化。
程必定:以新型城鎮化為突破口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縣域經濟相對薄弱, 發展長江經濟支撐帶,必須重視縣域經濟發展。在現階段, 發展縣域經濟可以新型城鎮化為突破口,推進農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傳統城市化是“跳農門”式的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新型城鎮化還包括不“跳農門”,農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 亦即結抅轉換型的城市化。這樣, 新型城鎮化就是人口轉型與結構轉型並存的“雙輪”發展型城市化。農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是在縣域,可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風台縣農民調查:願到大城市為34﹪,到縣城為21﹪,在本縣近就地轉移的為45﹪就近就地城鎮可以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突破口。。
劉誌迎:好,這個題目我看討論的差不多,我來概括一下大家的觀點。第一,主要是關於新型城鎮化的問題,並沒有說明清楚城鄉一體化,我覺得是缺陷和遺憾。第二,我覺得“就近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要能夠城鎮化的“鎮”的重要因素,就是有沒有創造就業崗位。在一個邊遠的城鎮就地城鎮化了,沒有就業崗位怎麼辦?產業沒有怎麼就業?大家都往東部去、向大城市湧入,是因為東部或大城市有大量的就業機會,如果長江經濟帶沒有就業機會,他還是會往東部或大城市去。所以城鎮化是和產業息息相關的。第三,是城市群建設問題。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城市群的建設取決於根據地方的需要來建設,像安徽就是要建設江淮城市群,像江蘇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江南已經形成一個經濟帶,江北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城市帶。成渝城市群是一個大的城市群,除此之外還有長江中遊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為代表的。安徽一定要界定一個取向,我們經常說安徽“東張西望“,一會是長三角,一會是中四角,這種東張西望我覺得是最不可取的。安徽一定要進入長三角,這一方向不能改。另外,中小城鎮的發展,我也讚同大家的觀點。
新型城鎮化,特別是就地就近城鎮化,難點是沒有產業,怎麼就業?沒有就業,又怎麼就地城鎮化?這是一個很難辦的事情。我認為,要有兩個同步:其一是產業發展和城鎮化要同步。如果不能同步,就很難實現。其二是農村建設和城市建設要同步。尤其是農村體製改革嚴重落後於城市,這兩個不能同步,我覺得下一步就很困難。
五、優化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格局問題
劉誌迎:國家發改委調研提綱中的第四個問題,是優化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格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建立,意味著沿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格局要調整優化,現在重慶兩江開發區要申報國家級的自由貿易區,其它一些城市也在積極論證,準備申報,那麼,大家談談怎麼才能夠優化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格局呢?
胡再生:一個是要重視提升全流域開放問題。全麵開放是流域綜合開發、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為加快大江大河流域開發,促進流域協調發展,發達國家沿河流設置大批對外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美國在密西西比河幹支流兩岸選擇了一大批城鎮,建設“直通式”自由貿易港,作為內陸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基地(其中著名的有阿肯色州小石城、俄克拉何馬州塔爾薩港等)。這些形式多樣、操作靈活的開放區極大促進了流域綜合開發。目前,長江下遊地區對外開放進展較快,開放水平較高,而皖江下遊與中上遊地區相對偏低,流域整體開放水平亟待提升。從目前了解的統計數據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兩省市,有28家,其他省市僅有14家。當前,有必要將自由貿易理念推廣到整個長江流域,在沿江地區建設一批自由貿易區以及自由貿易港,全麵提升流域開發開放水平。
再一個就是要建議建立皖江自由貿易區。目前上海自貿區建設全麵啟動,開始探索一係列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模式、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舉措。建議在長江流域加快對上海自貿區的複製與推廣進程,在皖江示範區設立自由貿易區節點,支持在負麵清單管理、金融改革等方麵開展積極探索,帶動長江中上遊地區全麵開放。
王海林: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我們有上海龍頭老大,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上海的輻射作用正在顯現,長江流域其它地區曆史上與上海就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在承接輻射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長江流域還有皖江示範區、武漢兩型社會建設、成渝城鄉統籌建設等國家戰略,這些都是長江流域進一步開發開放的現實基礎和重要資源。長江流域開放有很多東西可以先做起來,像自由貿易區的建設,3中全會鼓勵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長江流域可以爭取建設更多的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在投資和貿易方麵率先建成符合國際化、法治化要求的體係。要在去行政化有大作為,率先打破行政壟斷,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率先實行負麵清單管理,拓寬企業投資領域。率先建立通關協作和信息共享製度,借助上海、南京等地口岸帶動內地企業出口,還要爭取設置一些特殊監管區和保稅區。
程必定:還有一個空港問題,長江流域的國際機場很多,要推進國際機場的國際化,因為很多國際機場隻是客運的國際化,而沒有實現要素的國際化。開放不僅要有人來人出,更應有要素進出, 長江流域的各國際機場應該從要素進出入乎, 推進國際機場的國際化。
宋宏:長江經濟帶的開放現在不僅僅以上海為龍頭,實際上成都、重慶和雲南那邊都在做。重慶是向北邊打開一個通道,連接到歐亞大陸橋,然後一直到新疆、再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另外還有一個出口,是從雲南那邊,打通到緬甸、泰國。實際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對外開放格局,東西兩頭都要打通,是這樣一個格局。這就是說我們未來的對外開放格局,不僅僅是通過上海口岸麵向發達國家,還要麵向著不發達國家。這樣一打通以後,實際上,對外開放格局變成一個兩頭都通的狀態。比如說我們的產業,我們的產業不僅對發達國家貿易,還對著中亞國家貿易,對著印度、緬甸、泰國貿易,這樣的話,長江經濟帶的回旋空間就會很大,就會促使我們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很深刻的影響到我們內部的結構。所以,這個通道打開了之後,應該講,我們的回旋餘地更大。現在講產能過剩,我們的加工製造業是麵對發達國家出口,金融危機後出不去了,於是出現產能過剩了,但是麵對非發達國家呢,我們還是出的去的。所以兩頭都打通,這對長江經濟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所以,長江經濟帶的開放格局要兩頭都抓。
劉誌迎:這個問題,在多個場合,克強總理已經說了,我們要麵向西部,麵向中亞。
王海林:在開放方麵還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招商引資要向招商選資轉變,“引進來”要與“走出去”並舉。過去我們都是重視招商,而忽視了營銷,今後要更加營銷。現在的產品基本上都過剩,從一定意義上說營銷比招商更重要,招商是未來的生產力,營銷是現實的生產力,兩個方麵都是加強。要向李克強總理學習,李克強總理最近到國外訪問,都不忘記推銷中國製造,我們的各級領導也要學會營銷,能把本地的產品營銷出去的領導才是好領導,各地都要把營銷和推銷兩者同時高高舉起,把當地打造成一個產品銷得出去、外資引得進來,這麼一個開放型區域,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宋宏:前幾年我在新疆到了兩個邊貿口岸,我看到一個現象,中國這邊的車拉家電出去,中亞國家的車從那邊拉廢鐵進來,他們製造業不強嘛,中國製造業強,所以有了這種貿易現象,這就是打通啊。你像我看到的那些出口的家電產品,都是內地製造的。我們的產能過剩要注意在這個上麵轉化消化。有的產能對這個市場是過剩的,但是對另一個市場可能又是不過剩的。
劉誌迎:第一個我覺得,沿江經濟帶,不僅是國內的大動脈,而且是麵向中國西部口岸的進一步打通。不僅是麵向東部的,而且是麵向西部的,東亞、南亞地區,把雲南劃進來,不僅因為沿江,更主要的是針對東南亞和中亞。也就是克強總理在七月份所講的,西部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兩路並進問題。第二,作為沿江經濟帶,僅僅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是不夠的,僅僅是28.78平方公裏來做試驗,肯定是不夠的,一定要在沿江的若幹城市進一步擴大這類試點,來共同探索一係列的政策實施效果。應該是分段分類的試點。第三,我覺得是引進來和走出去這樣一個關係問題。引進來是引進高端的產業,那麼走出去,我們的製造業產能過剩,能不能進一步轉移到非洲、南亞、中亞,乃至更多的地區。所以,多方麵、多方位、多維度的對外開放試點、試驗,才能夠完善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格局。
六、構建長江沿線綠色生態廊道問題
劉誌迎:關於沿江地帶整個生態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問題。不能夠因為沿海地帶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現在全國出現的霧霾啊、地下水汙染啊等等,沿江經濟帶建設,一定要走出一條新路。長江黃金水道,經濟功能要發揮,但生態功能對沿江人民來說,更重要,這是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大事。那麼,怎麼做好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呢?
宋宏:這個問題,我覺得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定了很多限製開發和禁止開發的政策,就是從保護生態出發的。現在長江中西部這個大區域有相當多的地區,像大別山地區和皖南的山區,再往上走的話,像宜昌地區、三峽地區,都有限製開發的地區。要建設長江沿線綠色生態廊道的話呢,我覺得,按照主題功能區規劃,能夠在整個的空間布局,尤其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空間布局方麵,首先是嚴格按照主體功能這個規範來,不能突破這個紅線。限製開發必須設置一個標準,不能擴大或者提升開發強度。禁止開發的就是不能讓你做,這是一個底線問題,一定不準突破。比如講,我們的長江水道一方麵是開發,一方麵是保護的問題,在黃金水道的開發上,不是說所有的岸線資源都要開發,這個恐怕需要國家做一些規劃。比方說隔多大距離不允許搞,一個是保護它的生態環境,第二個是保護水源。如果全線都汙染的話,長江是不堪重負的。如果一段一段的去搞,可能對於水資源的淨化會好些。第三個是我們在長江沿線的發展是大化工、大耗水的產業,這個在我們以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需要謹慎的事情。大化工、大耗水的產業恐怕要限製在沿江的布局,完全放任自流對水的汙染是破壞性的。如果整個上遊、中遊都布置這樣的產業,整個長江就死掉了。像我們淮河前幾年的樣子,變成臭水溝,工業和城鎮汙水排汙溝,那就糟了,那就是災難性後果了。所以長江這塊的話,一方麵發展,一方麵保護是合理的。需要各個地方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一些硬性的規定,有些方麵恐怕還要上升到法律的層次,違反了要追究法律責任,加大約束力。
程必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一方麵是保護,另一方麵是轉型。怎樣才能保護好?我看隻能以轉型的思路才能保護好。轉型的思路要寬,包括保護地的經濟社會結抅轉型,受益地對保護地經濟關係的轉型,特別是要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機製,政府還要“購買”限製開發區層民的發展權。因為發展權是基本的人權,你為了保護不讓他發展,當然要購買他的發展權,這才公平公正,也能保護好、發展好。
王海林:在長江綠色長廊建設方麵要提倡中央支持、區域共建。在大的工程建設方麵,地方是無能為力的,需要中央建設,像大的水利工程、水土涵養、生態林建設、退耕還林等,都需要中央投資。而一些跨區域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問題需要省市推進區域共建,還要建立一個下遊對上遊的生態補償機製,上遊為了保障生態做出了貢獻,下遊享受到了生態紅利,應該建立一個下遊對上遊的生態補償機製,推動生態的異地建設和保護。還要嚴格環保準入,這一塊政府工作要加強。
胡再生:綜合整治開發是流域進入工業化中後期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發達國家在大江大河流域開發上,走的是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20 世紀60 年代以前,德國、荷蘭等萊茵河沿岸國家基本完成工業化,但隨著人口和產業的高度集聚,大量工業和生活廢水、廢棄物傾入河中,使萊茵河成為歐洲最大的下水道。60 年代末,沿岸各國花了更大的代價著手對整個流域進行全麵治理,從而才實現可持續發展。長江流域擁有全國1/3 以上的水資源和5 億人口,生態環境質量關係重大。目前長江一些支流及幹流沿岸已出現季節性汙染, 一些大中城市大氣質量嚴重惡化,酸雨頻率也在增加。長江流域開發,必須避免走發達國家先開發後治理的老路,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探索一條生態優先、資源節約、清潔生產、永續利用的發展路子。
七、創新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體製機製問題
劉誌迎:關於創新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體製機製,是關係到最終這一跨區域經濟帶建設是否能夠達以實現的問題。中國的區劃經濟很明顯,區域經濟不明顯,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各省市各自為戰,相互競爭,最後,產業結構同構,分工合作不夠。各位專家,就這一問題,談談你們的看法,提出一點有益的建議。
程必定:這個可以借鑒長三角模式。安徽已成為長三角合作組成員,合肥、蕪湖、馬鞍山、淮南、滁市5市己成為長三角城市聯席會議成員,。每年分最高領導、常務省市長、主要城市領導三個層次定期召開合作會議,在10多個領域緊密性合作,形成了“三級運作、統分結合、務實高效”的區域合作機製。有的從事務性合作上升到政策性對接,有的從局部性合作上升到整體性謀劃,有的從階段性合作上升到製度性安排,上述合作機製推進了產業轉移與承接。長江經濟支撐帶也應借鑒長三角的經驗,建立與探索以政府為主導的區域合作機製,培育長江經濟支撐帶必須發揮長三角的龍頭帶作用。
胡再生:大江大河流域開發涉及產業布局、水資源分配、航道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汙染治理等問題,製定統一的開發規則和標準至關重要。萊茵河從河口的荷蘭到發源地瑞士,河床改造、運河挖掘、鐵路公路配套等都是由國家統一主持完成,特別是當河流形成高度汙染之後,則開發與保護的主體由一國上升到多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開發路徑與萊茵河也極其相似,1879 年美國國會就成立了密西西比河委員會,開展了一係列的大規模綜合治理。長江流域的綜合開發,也應設立高標準的聯合協商機製,統一開發規劃與標準。
王海林: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需要進一步推進改革,改革仍然是最大的紅利,通過改革再造長江流域發展的新優勢,再造長江流域高速增長的傳奇,推動長江流域的內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推動現在的工業文明走向世界文明。
劉誌迎:調研提綱中說,要引導各類要素合理流動。我認為,在市場經濟規律下,各類要素的合理流動是流向要素回報率高的區域,也就是說,哪地方經濟發展的好,要素回報率就高,要素就向哪裏流動。那麼,長江經濟帶落後的區域,要素必然向經濟發展好的東部流動。按照調研中的說法,合理流動,是指引導要素向落後地區流動,這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那就是要政府幹預,如何幹預,是一大問題。
宋宏:我接著老程的話說一點。一個大的經濟帶,實際上是一個大的經濟區。對大經濟區的發展協調體製,以往比較多的是強調政府作用。像剛才講的八十年代建立上海經濟區,國務院搞了一個上海經濟區辦公室,就是靠政府並且是上級政府來建設來協調。現在看,像這個包括整個長江流域的大的經濟區,如果完全靠政府,僅僅是在政府層麵上建立一些協調機製,長三角搞一個政府層麵協調機製,武漢那邊搞一個“中四角”政府協調機製,我省皖江地區建立一個政府協調機製,應該說是不夠的。現在從大經濟區的治理體製上來講,國外有很多理論,比如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區域主義理論等等,對這個問題已經研究得很多很深了,提出了很多解決思路和方案。在市場經濟起決定作用這個前提下,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區域主義理論都有一個共識,就是這種經濟區的協調機製應該是網絡化,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治理的多層麵的和多元的網絡化協調,達成經濟區的合理有效治理。我覺得,應該按照三中全會最重要的一個精神——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在這個下麵怎麼發揮各個層級的對接協調和協同的機製。所有的主體和要素都動員起來以後,把這些都鏈接起來組成一個網,來共同的協調發展。目前都是靠政府來主導,什麼都是政府在起主導,往往是隻有政府一頭熱。這是不夠的。在這個協調體製機製上,要有中央和地方兩個層級,要有政府和社會兩大方麵,都要發揮作用。
程必定:就安徽來看,2010年1月國務院批準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2011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地級巢湖市,由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分轄,極大地促進了三市及原地級巢湖市5縣區的發展。目前,不合理的行政區劃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障礙。打造長江經濟支撐帶,必須適時調整行政區劃。此外,長江流域正出現大城市太大、小城市太少的問題,特是縣級市太少,安徼僅6個,應適時增加。
劉誌迎:非常感謝各位,今天是第二次舉辦“徽派經濟學人茶座“。通過這種形式對一個問題的深入討論,有不少觀點的碰撞,問題討論的更加深入,更加透徹。知識形成了互補,對問題也有新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對學術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的政府決策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我們有一個共同願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更加美麗,能夠支撐中國經濟下一輪的發展。希望各位以後能給予支持,以後不一定都由我來主持,可以輪流著來主持。比如,宋主任你覺得什麼問題值得探討,約我們五個人一起來探討,但是我們盡量避免一個單位的人在一起討論。要有不同的觀點交鋒,現在交鋒還是不足的,還是給麵子的,以後,我們要形成一種交鋒,交鋒才會更激發大家的思維活力和潛意識層的思想積澱,有更好的觀點和創新思想。從網絡這個角度來說,更具可看性。
對大家的參與,再次表示感謝!
轉自:新浪安徽(徽商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