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MPA教育作為舶來品,登陸中國5年來是否有“水土不服”或者“消化不良”的現象呢?我們想請教您如何看待M PA教育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陳曉劍:MPA進入中國後,首要的是要進入“角色”,要融入中國本土,要落地生根。但是如果過分誇大M PA,實際上是在製造泡沫、製造虛幻。都去趕時髦,把M PA過度誇大是不合適的,不利於M PA的健康、持續發展。事實上,M PA也好,M BA也好,都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也就是說都有一個“本土化”的問題,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
MPA畢竟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我們的國情與西方是有顯著差異的,比如政府轉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新公共管理運動等,都不能簡單照搬國外,中國的公共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具有中國特色,我們更多的是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新理念,是學習人家的理論工具和方法。中國有很多管理實踐,外國是不具備的,中國的M PA教育一定要放到中國情境、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因為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都沒有當今之中國這樣一個蓬勃的經濟、偉大的實踐。所以,中國的公共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來自本土培養。
問:MPA經過5年的發展,在實踐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目前,中國M PA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陳曉劍: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方法和知識不夠,現代公共管理的理念、知識、方法都在不斷創新,新的實踐都在湧現,公共管理的理論知識,方法技術,國內外已經相當豐富,最關鍵的還是教師隊伍建設。專業學位教育需要大量的理論與實務兼具、熟悉中國的公共管理環境,並且具有國際視野的老師。很多實踐中的問題,老師回答不了,“外行”教“內行”。學員跟老師是互動的,零距離接觸,要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這個主導地位能否發揮出來,就需要加強M PA教師的能力建設。M PA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引入第三方力量,就是如何發動公共管理的實踐部門也參與進來。
中華工商時報